福师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答案]
时间:2023-09-05 14:27 来源:奥鹏教育 作者:奥鹏作业答案 点击:次
福师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 正确答案:D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0008 正确答案:D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拆衷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正确答案:A
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B
3.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 。 A.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正确答案:A
4.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正确答案:D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 。 正确答案:C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正确答案:C
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 正确答案:D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正确答案:B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正确答案:D
8.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伟大变革,表现在( ) 。 A.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B.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D.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 正确答案:C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正确答案:C C.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D
10.科学证明,人脑是( )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正确答案:B
11.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A
12.在社会意识诸种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 A.宗教思想 B.政治思想 C.艺术 D.道德 正确答案:D
13.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 正确答案:D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正确答案:A
14.“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 。 正确答案:C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正确答案:D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正确答案:A
16.人在价值关系中( ) A.只能做价值主体 B.只能做价值客体 C.既可以是价值主体,又可以是价值客体 D.只是价值目的,不是价值手段 正确答案:B
17.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意识决定物质 B.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C.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D.否认世界有两个本原 正确答案:D
21.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 。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正确答案:C
19.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 。这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答案:D
2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 )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正确答案:B
2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 A.它的存在和发展不需要任何条件 B.规律不能被人所掌握.所利用 C.规律强制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确答案:A
2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 。 正确答案: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正确答案:A
23.质变中量的扩张是指( ) 。 A.事物质变前的量变 B.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 C.质变不断地发生 D.量变过程中局部的质变 正确答案:C
2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正确答案:A
25.认识的客体是(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正确答案:B
2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 ) 。 A.动力和源泉 B.现象和本质 C.状态和形式 D.方向和道路 正确答案:C
27.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区别新生事物与旧事物只能( ) 。 A.以出现时间先后顺序为依据 B.以外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为依据 C.以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为依据 D.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 正确答案:B
28.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社会性劳动 B.直立行走 C.人脑的形成 D.语言的产生 正确答案:C
29.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 A.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B.否定事物间的互相区别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D.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正确答案:C
30.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是( ) 。 A.上层建筑 B.经济基础 C.国体 D.意识形态 正确答案:B
31.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 。 A.诡辩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C
3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正确答案:D
33.运动是物质的( ) 。 A.唯一属性 B.根本属性 C.特殊属性 D.偶然属性 正确答案:C
3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正确答案:D
35.社会基本矛盾是( ) 。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B.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的矛盾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正确答案:C
福师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多选题答案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36.在认识上难免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 ) 。 A.客观过程本身的复杂性 B.人的认识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C.世界是不可知的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A
3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A
3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具体表现的有( )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影响作用 D.意识活动能具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的作用 正确答案:D
39.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答案:D
4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C
41.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 。 A.个人依赖集体,无集体即无个人 B.个人代表集体,有个人就不必有集体 C.集体依赖个人,无个人即无集体 D.集体代表个人,有集体就不必有个人 正确答案:D
42.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 A.精神的 B.物质的 C.实践的 D.自然的 正确答案:A
43.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 。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正确答案:A
44.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正确答案:D
4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认识上说明( ) 。 正确答案:D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正确答案:C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正确答案:B
三、判断题 (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 46.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无限性。
47.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
4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是哲学发展的顶峰 。
4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福师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历年参考题目如下: 传媒2019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3.事物的质是指 (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4.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
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6.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它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7.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 。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10.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1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3.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4.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1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6.社会存在( )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1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9.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20.“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1.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6.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2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28.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9.规律是 ( )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物质性活动 B.自觉能动性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二、 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 )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
![福师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答案][答案]](/uploads/allimg/240110/c434cdd05feb7f3e346cd0af889fe5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