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违法越轨现象,是指并不触犯刑律,而是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或者违反社会习惯道德准则的事实,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状况。包括违法现象与越轨现象。
37.财产犯罪中的公私财产不包括电力、煤气、技术成果等无形的财务。
38.我国财产犯罪主体以青少年、流动人口和各类社会闲散人员居多,并逐渐呈现团伙化、有组织化的趋势。
39.流动人口犯罪基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动机与目的驱动下外迁进入特定地区却不具有该地区人口户籍或非在该地区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在该地区所实施的严重违法与犯罪活动
40.户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管理统计手段,对于人口的户籍管理类别主要划分为农业与城镇两大类
41.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最为主要的是父母离婚、死亡、服刑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了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极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42.1983年—1986年的“严打”斗争,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和从1983年开展大规模“严打”斗争的整个过程与中期
43.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44.社会经济转型过于缓慢,社会管理手段转变相对滞后,脱离了原有社会管理模式的社会化人口运动趋于相对的放任自流
45.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即任何犯罪行为都是在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原因的其他因素最终都要通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作用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6.90年代以来,国际毒品泛滥,贩毒分子与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相互勾结贩卖毒品日益严重
47.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共同负责加以解决。
48.未成年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占据了流动人口犯罪总数的绝大部分
49.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暴力犯罪行为人以前曾经看过、听过的暴力行为的情况,以及报刊、影视等对暴力行为的宣传报道,都会在无形之中给该行为人以一种心理上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