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俄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
选项:
对
错
答案:
错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历史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终结于黑格尔
选项:
对
错
答案:
错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两份草案,其中,第二份草案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选项:
对
错
答案:
错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
选项:
对
错
答案:
对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项:
对
错
答案:
错
题目类型:
单选题
题目: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选项:
主要矛盾
重要矛盾
基本矛盾
次要矛盾
答案:
基本矛盾
题目类型:
单选题
题目: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欧文、圣西门和
选项:
傅立叶
费尔巴哈
费希特
李嘉图
答案:
傅立叶
题目类型:
单选题
题目:
下列哪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
选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神圣家族》
《哲学的贫困》
答案:
《神圣家族》
题目类型:
单选题
题目: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要求,大会决定将同盟更名为
选项:
共产主义者同盟
社会主义者同盟
工人阶级同盟
工农联合同盟
答案:
共产主义者同盟
题目类型:
单选题
题目: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选项:
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私有制
实现社会主义
为人民群众服务
答案:
消灭私有制
传媒2019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3.事物的质是指 (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4.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
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6.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它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7.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 。
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10.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1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3.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4.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15.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6.社会存在( )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1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9.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20.“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1.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 。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B.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C.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4.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5.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6.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2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28.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9.规律是 ( )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3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
A.客观物质性活动
B.自觉能动性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二、 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 )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