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24春《农业概论》形考作业四(预备知识:全课;权重:25%)[答案]

作者:admin 字体:[增加 减小] 来源:国家开放大学 时间:2024-04-07 12:30

国家开放大学24春《农业概论》形考作业四(预备知识:全课;权重:25%)[答案] 浅谈小学科学的课外种植和养殖活动的开展摘要:课外种植、饲养活动是课堂探究的补充,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
国家开放大学24春《农业概论》形考作业四(预备知识:全课;权重:25%)[答案]
浅谈小学科学的课外种植和养殖活动的开展    摘要:课外种植、饲养活动是课堂探究的补充,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撰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一方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是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在我们3——6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关于植物、动物、生命体的课程是一块很大的内容。三年级上册有《植物》、《动物》两单元,下册有《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命周期》,三年级科学的学习一半围绕在植物、动物之中。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也是围绕生物这一主题的。由此可见,在我们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植物、动物始终贯穿其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由于时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探究。是啊,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时间,是不足以完成探究过程的,特别是对于动物和植物,它们的一生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观察与探究。但是,课外探究的结果呢?很少老师去关注,很少学生能继续探究。是学生不愿探究,老师不愿继续关注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孩子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缺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所以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讲,我们要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造条件。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课外种植、养殖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此也有要求: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    一、课外种植、饲养活动的必要性   在过去两年,我们学校一直为学生的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做着努力。我们在学校里开辟了种植园,结合教材及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让三年级的孩子们种植凤仙花,四年级的孩子种植油菜,五年级的孩子种植向日葵。同时,在每个星期三下午开设科学兴趣组,组织学生进行蚕宝宝、蜗牛、生态瓶的饲养。经过近两年的活动,我们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课外种植和饲养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1、课外种植、饲养活动是课堂探究的补充   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三四年级一个星期才两节科学课,五六年级一星期也只有三节。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完全解决老师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后探究完成。特别对于植物和动物这一块内容,仅仅是课堂中的观察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如三年级下册的《植物的一生》单元,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培养凤仙花,了解它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从种子到种子的生长周期和它的6种器官,对凤仙花作全方位的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中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种植、饲养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不断地思考。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像蚂蚁搬运食物植物发芽等。这只有通过课后种植、饲养活动完成,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更深的印象,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应用。   2、课外种植、饲养活动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浓厚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所以简单的种植、饲养活动最合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课外种植、饲养比纯粹的书面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兴趣。孩子们可以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活动中,感受生命的可贵,融入自然的怀抱,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3、课外种植、饲养活动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孩子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通过每天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动植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只有不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植物动物更好的生长,同时还要学写观察日记,记录每天的变化。所以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对于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能有所培养,同时孩子们的收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二、课外种植、饲养活动作用   由于经验缺乏,我们在种植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次种植凤仙花时,由于过早的把种子播下,天气过于寒冷,很多种子发芽后都被冻死,一些幸免于难的也营养不良,最后未能茁壮成长。在种植向日葵的时候,向日葵长的非常好,但由于我们收种子的时间过晚,也没有注意向日葵花中的虫子,最后收获的只是一批空壳瓜子和一些小虫。通过这些问题,我们的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在网上搜索种植经验,去年我们的青菜和玉米都喜获丰收。今年我们的蚕豆苗也长势良好。   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去年的春天长时间下雨,我们买的第一批蚕宝宝都是发育不良的,没过多久就全军覆灭。第二批蚕宝宝由于误食有农药的桑叶而一命呜呼。但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孩子们对饲养的动物更加仔细认真,后来的小动物都健康成长。    经过进两年的摸索,我们发现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人对某种事物充满兴趣的时候,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我们的课外种植、饲养活动不以铃声作为课堂的始终,不把学生局限于教室之中,选择的内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他们对这样的活动参与热情会很高,抱着如此高的参与热情,也就会兴趣盎然。我们采用的是小组合作进行种植、饲养活动,每个参加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每次去上科学课,学生总会围着你问东问西,科学老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没有全部参与科学兴趣小组,很多学生都非常热切地要求参加,有些没有被选入的学生甚至伤心地哭了。因为种植、饲养活动,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所以在科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了。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学科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课外种植、饲养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课外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种植、饲养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科学活动。我们给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真切地感知生命的意义。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观察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会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后,学生就会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我们学校由于地方狭小,所以低年级的孩子都在花坛中玩,我们的种植园也曾遭受毒手。很多刚长出的小苗都被低年级的孩子们拔掉或折断,兴趣组的同学都很伤心,因为每一株小苗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自发组织值班小组,每堂下课都去种植园站岗,同时还教育低年级的孩子们爱火花草树木。在我们的第一、二批蚕宝宝相继死亡后,我们师生都哭了,在后来的饲养中,学生把每一片桑叶都认真检查、仔细清洗、晾干,对于每只蚕宝宝的精心呵护。去年冬天,有两只小鸟受伤后落在校园里,孩子们把它们饲养起来,最后放回天空。想起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只燕子飞进我们的教室,我们班的孩子们把教室的们都关上,然后追着燕子跑。对比这些,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他们开始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是获取科学事实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之一。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选择观察、如何去观察、如何整理观察资料,在这一连串过程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如在养蚕的过程,我们如果没有仔细观察,就不能发现蚕在一生中每个细微的变化,不会对蚕这一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们在观察中,让学生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对这个种植、饲养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使学生从漫无目的、杂乱无章、零散的观察逐渐养成了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观察习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更为有效,也使科学实验更加准确,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5、提高学生撰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在我们的课外种植、饲养活动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可供学生撰写观察日记、如蚕宝宝的不凡一生,一朵花的绽放,一颗种子的一生„„这些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放射着智慧的光芒,自然界总是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让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其中。我们引导孩子对这些现象进行持续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记下来,就是一个系列的观察日记,同时,我们还可以整理出学生的观察日记,进行手编报的编写和广播稿的播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撰写观察日记的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去年,我们还在新浪申请了一个博客,把孩子们的观察日记和照片都发到博客中去,让更多的人都参与我们的种植、饲养过程。    相信这两年种植、饲养活动的点点滴滴都在孩子们和老师的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开展的时间不长、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但课外种植、饲养活动让我们的科学学科更加精彩。
Tag:  农业概论 

作业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论文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合作加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服务时间:
8:30-24:00(工作日)